购彩中心入口官网交流群 - 购彩中心入口官网Login
中新网兰州12月3日电(田鹏鹤)“我从13岁开始学习舞蹈,我非常享受跟着音乐翩翩起舞的感觉。在中国,每个民族的服饰、舞蹈风格都不相同,这让我对中国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”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留学生茉莉近日接受中新社、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,如今,即将毕业的她,已经会跳秧歌、敦煌舞、傣族舞、维吾尔族舞、蒙古舞等多种舞蹈。
图为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的莱索托留学生茉莉表演维吾尔族舞蹈。受访者供图
今年25岁的茉莉,来自非洲莱索托,从小接触芭蕾舞和现代舞的她,经常会在网络上观看舞蹈视频进行学习,偶然间在网络上看到中国民族舞的视频,让茉莉对中国民族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在莱索托当地的高校,还没有开设中国舞相关的专业课程,这让茉莉坚定了来中国学习舞蹈的想法。茉莉争取到来中国留学的机会,2020年,她如愿以偿来到位于甘肃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,开启系统地学习中国舞蹈的旅程。
“刚开始学习中国舞时我想要放弃,因为我感觉中国舞学起来很难,但我的家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。”茉莉说,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,她逐渐适应了在兰州的学习和生活,当地的牛肉面和麻辣烫成为她的最爱。
“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跟同学们会教我如何去做表情和动作,如果我生病了,老师们一直在照顾我,就跟我的家人一样,所以我感觉真的很幸福。”茉莉说。
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,茉莉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敦煌之旅,这次旅行让她更直接体验到敦煌舞的起源和精髓。
图为莱索托留学生茉莉在敦煌莫高窟进行参观。受访者供图
敦煌壁画中乐舞形象琳琅满目,几乎每个洞窟都有乐舞壁画,犹如一座“乐舞博物馆”。茉莉说,“敦煌壁画真的很漂亮,我在壁画中看到了很多敦煌舞中的手势和动作,这让我对敦煌舞有了更深的理解。”
40年来,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、博采丝绸之路多民族歌舞之长的《丝路花雨》《大梦敦煌》等经典舞剧,将敦煌壁画中的千年舞姿“活态”复原演绎。近年来,随着一些有关敦煌舞的综艺节目和网络直播持续走红,敦煌舞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。
2023年9月,茉莉和同学们一起受邀前往山东,进行敦煌舞的表演,身着敦煌舞服饰,手拿琵琶的茉莉,在演出现场得到诸多掌声。
茉莉说,“因为很多人没有看过外国人跳敦煌舞,他们很惊讶,给了我很大的鼓励,也让我更加自信。”
图为莱索托留学生茉莉(后排中)及同学受邀前往山东表演敦煌舞。受访者供图
“中国的交通很发达,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去旅行,去了解更多中国的历史文化。”茉莉说,在中国生活期间,她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学习的舞蹈,收获了许多粉丝。她也希望通过视频把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记录下来,让更多人了解敦煌舞、了解中国。
谈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茉莉说,“在莱索托,有很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和工作,给当地民众提供了很多医疗、交通方面的帮助,中国政府还给了很多外国同学来中国留学的机会,所以我觉得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地方。”
谈及未来的打算,茉莉说,毕业后,她想留在中国发展,继续学习中国舞,希望以后能把学习的中国舞蹈带回到自己的国家,让更多莱索托的小朋友,一起学习中国的舞蹈,了解中国文化,以此促进两国文化的沟通交流。(完)
中新网上海12月3日电(记者 陈静)上海是亚洲最早集中治理污水的城市之一。记者2日获悉,历经百年发展,上海形成污水系统六大片区的主要格局,43座污水处理厂,日处理能力达1020.75万吨。迄今为止,上海已建成2.8万余公里排水管道、1525座排水泵站、366个排水系统,城市防汛排水能力大幅提升,水安全保障基础牢固。
上海“百年排水”成就展中,记者2日了解到,上海已经形成污水系统六大片区的主要格局。(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)
记者当日了解到,近年来,上海将“海绵城市““韧性城市”理念纳入排水行业管理,确立了绿色源头削峰、灰色过程蓄排、蓝色末端消纳、管理提质增效,“蓝绿灰管”多措并举的雨水治理路径。
上海市水务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史家明对记者表示,上海城市污水治理成就显著,城市防汛排水能力大幅提升,水安全保障基础持续筑牢。史家明希望,上海要积极适应智慧城市建设要求,在上海排水设施“一码通”、运行调度“一网通”、排水模型“一键通”上取得新进展,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排水高效能治理。
据悉,目前,上海加强排水设施运行状态监测,构建覆盖全市排水全过程的实时感知采集系统,努力实现排水系统“全流程、全要素、全过程”的管控。同时,相关机构正有序实现排水设施“建、管、养、监、检”等具体应用场景接入,实现面广量大点分散的排水设施底账清、数据准、动态新,实现“基于现场场景”的数字化转型,推动城市排水运维智能化、专业化、高效化;此外,上海还加强排水基础设施模型建设、排水系统实时控制仿真模拟、运行调度智能决策分析、排水设施健康评估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,赋能排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管理。与此同时,上海还推动开展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碳排放测算,降低污水处理设施能耗,优化碳排放管理。
城投水务东区污水处理厂正在呈现上海“百年排水”成就展。(城投水务供图)
据了解,上海开埠后,1862年起,英租界先从当时的中区开始进行规划和建设雨水管道。1923年,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口的不断集聚,城市污染不断加剧,基础设施不堪重负,严重影响了民众健康与生活。从1923年到1927年,北区、东区和西区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2年,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污水处理厂——曹杨污水处理厂建成。随着改革开放,上海排水系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, 治理苏州河污染成为大规模水环境整治工作的起点。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环保工程之一,其中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。
在采访中,记者走进具有百年历史的城投水务东区污水处理厂。这里正在举行上海“百年排水”成就展。东区污水处理厂始建于1923年,如今这座香樟树下光影交织的百年老厂,是中国首批建造的污水厂中唯一保留下来、工艺流程完整、构筑物完好的污水厂。
据悉,建厂时,东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为1.7万吨/日,历经5次扩建,其最高处理规模达到3.4万吨/日。2019年8月,东区污水处理厂停止运行。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、工业遗产,东区污水厂虽停运却以永续保护、活化利用、科技创新等举措,推进功能转型。如今,东区污水厂已被建设成一个综合园区,内设“历史馆”“时间廊”“未来馆”,成为全面展现排水、污水处理发展历程的生态展示馆、排水行业的“博物馆”、教育培训的“新课堂”、前沿创新的“试验田”、行业交流的“新地标”。
参观者在“历史馆”中回顾排水行业发展变迁。(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)
在“百年排水”成就展中,沿着厂内参观路线,记者跟着工作人员,用脚丈量、用耳聆听、用心感受。据悉,未来,城投水务东区污水处理厂将立足“百年园区、无废园区、零碳园区、海绵园区、生态园区、智慧园区”理念,建设排水百年工艺展示基地、无废示范引领区域,打造零碳排放负碳引领新方式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新试点,成为绿色生态共享空间和数字水务智能运维空间等,成为绿色低碳理念的实践基地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为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、人文之城、生态之城砥砺前行。(完)